上了大學,畢業之后卻干起了“收破爛”的工作,這樣的舉動在一般人看來真是瘋了,真是不靠譜。可是黃駿杰去不這么認為,因為這是他的創業之路。而且他“收破爛”和普通的收破爛不一樣哦。小編給你揭開謎底。
11年的時候,黃駿杰還在深職院媒體學院上學的,他收的“破爛”其實是塑料瓶,主要對象是學校的師生。要是你問黃駿杰,他是怎么想起來“收破爛”的,他一定會這樣告訴你:“我們針對學校2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3%的學生將塑料瓶隨手丟掉,僅有14%的學生選擇交給學校的回收部門,另有3%的學生選擇賣給廢品收購站?;诖?,黃駿杰決定在校園塑料瓶回收上插一腳,“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比較好,如果能讓大家養成回收塑料瓶的習慣,那我們的付出就值得了?!?/SPAN>
什么事情都是開始的時候新鮮,時間長了關注的人就少了。黃駿杰翻開公司的賬目,一年下來,不僅沒有盈余,前期投入的近4萬元也全部打了水漂。資金困難、運作模式不清晰、與回收公司雷同,成為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三座大山。黃駿杰不服輸,他沒有放棄,初他想利用回收的塑料瓶加工成T恤、環保袋等產品,但工藝很復雜,國內只有少數幾個大企業能做。他的下一步計劃是,向江蘇一家環保企業購買布料,通過設計加工,改造成T恤等產品,再以會員積分的方式賣出。
團隊需要資金,黃駿杰就繼續籌錢,他們向500人每人借10元,用籌集到的5000元來支撐新學期的塑料瓶回收。專家則認為,面對學生群體的面有點窄了,要拓展社會渠道,尋求更大的幫助,這個年輕人是有想法,有熱情的,這種環保的創業方式,也很有可行性,稍加努力,積累財富并不困難。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