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藍鯨”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它背后的發展歷程更是餐飲界的一大,但我想很多人應該并不知道,創造出這個的“小藍鯨”幕后老板劉國梁,20多年前其實只是一個沒上過學、只是在小村鎮上炸油條的農村娃……
在武漢談到吃這個事,很多人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小藍鯨”。發展至今小藍鯨已經贏得了的驕傲和榮譽,孰不知以前它只是一家小餐館。
苦澀的童年
劉國梁1966年出生于武漢農村一間滿是漏洞土縫的小坯房里,他的漫長童年就是在這里度過的,小時候的劉國梁聰明又好學,上小學是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備受老師們的喜愛。并且數學成績相當突出,對數字也異常敏感,直到今天,劉國梁打電話也從不用電話薄,電話號碼基本都是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折服。
但家境的貧寒讓這個聰明的孩子一直面臨著失學的威脅,為了能夠盡快掙錢繼續讀書,他幾乎什么樣的苦都吃過。有一年夏天,家鄉發洪水,淹死了不少人,為了多掙那幾塊錢交學費,當時不過才十歲出頭的他竟然和父親一起提著馬燈通宵為撈上來的尸體守夜。到了1984年,劉國梁初中畢業以后家里實在是供不起他了,就把他送到了臨近的鄉鎮上學起了炸油條,炸一輩子油條的命運似乎就這樣注定了。這時候的一樁意外事件卻讓劉國梁平生次走出了小鎮。家徒四壁的泥坯老屋,已住了幾代人,這一年終于捱不下去了,木梁腐爛斷裂,已經無法住人。要重新修整,約需1300元。想來想去,沒有辦法,只有進城打工。就這樣,1300元把劉家父子逼上了武漢。
我要創業,決不再受命運的擺布!
剛到陌生的都市時,父子倆根本租不起房子,只能靠親戚。好在劉國梁以前在鎮上學過白案,炸過油條,好心的親戚就把他介紹到漢口的一家小餐館里學起了做紅案,他爸則找了園丁的工作。
為了盡快掙到修房的錢,劉國梁整體埋頭苦干,武漢的夏季相當炎熱,小飯店里他一人就要負責紅、白兩案,同時還要應付六七張臺面的飯菜,好有幾次,他都直接熱暈在廚房里。但他酷愛學習,師傅傳授的烹飪技藝,他總是能牢牢記在心里,就這樣漫長的兩年過去了,他和父親終于攢到了幾千元血汗錢,可以回家修整房屋了。然而此時的劉國梁,經過大城市的濡染,已經眼界大開,不愿意再回到那個貧苦的鄉村了。劉國梁偶爾聽到一位顧客感嘆,目前武漢適合老百姓消費的像樣的餐館太少了,這位顧客的話給劉國梁觸動很大,他覺得在武漢開餐館是很有前途的,用心經營就能賺錢。
辛苦賺來“桶金”
下定決心后劉國梁就沒有回家翻修老宅,而是用這筆錢毅然決然的開了家小餐館,名叫“小南京”。當時店面在漢口新華后路,招牌也很簡陋。
和每一個小老板一樣,劉國梁為了掙到他的“桶金”,每天都是起早摸黑,勤扒苦做。日復一日辛勤苦干,用了5年的時間,劉國梁手里已經攢夠了20多萬元。20萬元啊,對于普通人家也算得上是座金山了,但當時的武漢餐館越開越多,生意競爭越加激烈,劉國梁這次決定要傾其所有,把店面擴大,但卻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父親仍然要求回家蓋房,到底是小富即安,還是更大的事業?劉國梁這次面臨的是人生較大的一次抉擇。
擴大規模要做中餐連鎖排頭兵
有一天中午,劉國梁的飯館來了幾個老主顧,因為經常在這里吃飯,幾個老顧客都和劉國梁很熟識,但今天幾位顧客來到店里后猶豫再三,終還是離開了“小南京”,走進了附近一家大型餐館。劉國梁問起原因,其中一位老主顧不好意思地對劉國梁解釋說:“‘小南京’檔次太低,請客時實在拿不出手啊……”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劉國梁意識到,如果不主動出擊,他是一個“長不大”的小業主,甚至連這個小業主都當不長久。
由于這件事情的刺激,在此后的幾年間,劉國梁加快了“小南京”的發展步伐,終完成了從街頭餐館到現代企業的成功過渡。1998年,劉國梁更是投資近千萬元,成立了“武漢廣場美食公司”。考慮到外地已有同名品牌,加上公司注冊時不允許名字中有地名出現,“小南京”正式更名為“小藍鯨”。
身價已達千萬卻依舊樸素本分
現在“小藍鯨”的名氣已經人盡皆知,身為老板的劉國梁更早已是千萬富豪。但富起來的劉國梁依然沒有舍棄昔日農村孩子的踏實和本分,他始終都是那么低調,成功之后,有人問他的發家秘笈到底是什么,他只說了兩句話:成功離不開堅持,想成功先要學“做人”。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