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山東濟寧市唐口機械鑄造廠董事長。從開始撿礦泉水瓶子掙生活費,到創造了三百多個新的崗位和超千萬的新財富,完成了不錯的蛻變。這一如何創造,我們來看看他的蛻變歷程。
楊磊是青島飛洋學院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突出代表。出身于魯西南地區的楊磊,家境并不富裕。2003年踏入飛洋學院國際貿易實務學習,刻苦鉆研國際貿易相關知識及經營理念。因為在校期間,本身家里經濟條件一般的他,為了更好地完成學業,減輕家中父母的負擔,起初靠收集變賣學校內部的礦泉水瓶。依托學校的企業大學辦學模式的背景下,在校期間的楊磊就充分利用了暑假及實習時間,深入社會,努力實踐,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第三學期在青島膠南宏達機械廠實習,親身經歷了從原材料到產品的生產全過程,感受到了在原材料與產品中間的價值空間,漸漸萌發了自己將來創業的念頭,這也是他的次創業過程。
初嘗喜果的他,又選擇了外貿貨運業務。因為做外貿貨運業務,需要經常外出聯系業務,了解的業務面也越來越寬。濟寧是個工業城市,他個人對機械方面比較喜歡,利用現有的資金,轉向了機械行業,以設備維修作為切入口,到現在轉變為現有公司的主導產業。
2006年在濟寧市創辦了任城區唐口姜廟鑄造廠,注冊資金400萬元,年收益達500萬元以上,現有職工300余名,產值過千萬。他創造了三百多個新的崗位和超千萬的新財富。楊磊的企業,從初維修到生產產品,產值過千萬,現在大約處于創業中期階段,他自己也定位比較準。現在有自己的產品意味著將來也有自己的品牌。當被問起這位年輕的創業家較大的創業體會是什么時,他說:“年輕是較大的資源,即便摔倒了,可以再站起來,就像過河一樣,一條河一百米,你已經走到五十米,往后退也是五十米,往前走也是五十米,只有往前走,才能不退回起點。一百米是個過程的點,也許就是人生的一個過渡段。”
談起對母校的深深的感情和對飛洋學院的莘莘學子的期望時,楊磊說,那就是在學校要學好知識,同時擴展自己的思維。什么思維?就是你的社會應變能力。他當時上大學的時候周末很少在學校,一般去外面跑,去接觸社會,接觸企業。只有這樣,才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加上社會能力,在就業方面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因為在學校交際圈畢竟只是同學和老師,只是個平面的關系。而社會上每個人都是立體的,不是面,也不是點。要對自己有個合理的職業規劃,需要你去分析,自身特長是什么,認為自己比較適合創業的,可以給自己一個定位。
比如自己,濟寧金鄉盛產大蒜,濟寧是工業城市。工業城市,機械方面比較發達,這就是他的機會。他的興趣是對機械特別愛好,希望在機械行業有一定的發展或者建樹。他的特長,雖然不是技術人員,但他是企業負責人,可以聘請技術人員做技術。他原先的定位,收礦泉水瓶和出口大蒜,隨著發展有所改變,在不同階段對創業都有不同的定位,每次都是一次提升。如果要定位準確,一定要把自己的優勢、自己的愿望和周邊的人帶來的機會,反復思考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且反復調整、提升,這樣才可能一步一步成功走向創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