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總是有的,小資本做小企業,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從小做起的,方向正確,堅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沈國康堅定的說。沈國康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自動控制,現任博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的,他說:想發財就去萬通商聯找優質供貨商!
沈國康是個地道的上海人,36歲的他剛剛修筑好一個溫馨小家,孩子還不滿兩歲的他在一個國家機關里,捧著的是令人羨慕的鐵飯碗,過著安穩的生活。但他并生性不安分,“一意孤行”,懷揣僅有的3000元積蓄作為創業資本,開始了創業之路。
在選擇做電腦產品貿易還是做產品開發的問題上,沈國康選擇了后者,因為他覺得只有做自己的產品才能真正立足市場,這也使得今天的博科成為了國內擁有自主產權多的管理軟件企業之一。由于是小本經營,沈國康選擇了軟件產品的開發,因為軟件開發投入了更多的開發者的智慧、思想和時間。
方向明確之后,沈國康與幾個伙伴一起開設了上海博科計算機軟件研究所,并以很快的速度研發出了當時中國靠前套基于Windows平臺的財務軟件,從當時正在普遍興起的財務管理軟件開始,邁出了踏向軟件產業的步。市場也給了博科的創業者相當豐厚的回報,博科財務管理軟件當年就獲得了超過50萬元的利潤。
對于吃盒飯,沈國康有一套自己的理論,甚至還從吃盒飯中吃出了做生意的心得,并具體地應用到博科的軟件產品上。
沈國康在解釋博科的產品發展上就曾經用盒飯進行了形象的比喻。盒飯的較大特點是方便———買起來方便,吃起來方便。而盒飯除了方便之外,還有標準化、模塊化的特色,吃飯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靈活挑選各種葷菜、素菜進行組合搭配,企業軟件市場也有這樣千差萬別的個性要求。盒飯的另一個主要的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便宜,符合大眾消費的習慣,符合中國式快餐的需要,博科的軟件在中國誕生在中國發展,也就要像盒飯那樣,符合中國的企業應用需求和價格需求。
在博科創業的10多年中,沈國康經常習慣于用這些日常生活小事來解釋企業的發展。他認為博科的產品定位符合中國國情,而中國的國情就是發展不平衡,地域差異、文化差異、社會環境差異都很大。
因此,作為中國的本土企業,博科深刻理解并滿足各種規模企業在不同市場領域里的實際需要,軟件做到可以靈活組合又具有一定標準化內核,同時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格體系,今年博科在國內推出的智能ERP產品也正是基于開放式構件化構架下的企業信息化平臺。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