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在黑龍江省五常市的沖河鎮,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能看到這樣露天擺放的玉米。然而五年前,自從一個叫劉雪鳳的年輕女人在葦沙河村出現后,村里的這種玉米梆子每年都在急劇減少,但農戶的收入反而越來越高。
農戶肖亞波:“大伙都搶著種,它效益高,種一晌地每年能多收1萬多元錢。”農戶張鳳山:“比別的莊稼有把握,沒等來霜,我們這個地方就賣結束了。”地還是原來那塊地,生長的仍然是玉米。劉雪鳳的到來讓使原本平靜的村莊不再沉默。
2000年時,劉雪鳳還在當地經營著一家小餐館,在大連經銷東北粘玉米的弟弟帶回了一個讓她十分意外的消息。劉雪鳳:“他回來了說,姐,我一天能賣2000塊錢,你相信嗎?”當時劉雪鳳的面館一天的營業額也不過600,速凍粘玉米一天竟能賣到2000,劉雪鳳覺得這中間有著的利潤,而弟弟劉雪來在這之前就已經到佳木斯考察過。弟弟劉雪來:“考察了以后,覺得挺簡單的,我們也可以操作。”
弟弟劉雪來在大連經銷玉米時,經常斷貨。他就想在自己的家鄉五常種植,由于缺少資金,他就找到了已靠餐館生意積累了部分資金的姐姐。
劉雪鳳:“因為他沒有工作,我也是純粹的想法,也想帶他干點什么。”
劉雪鳳發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反季節銷售粘玉米,價格比正常季節要高出很多。她就一邊經營餐館,一邊等待時機的到來。
弟弟劉雪來:“當時選種是很困難的,我們跑了很多地方去找,后來終于在佳木斯農墾找到這個種子。”
找到粘玉米種子后,劉雪鳳并沒有貿然行動。五常本地雖有玉米種植傳統,但以前種植的都是普通玉米,這塊黑土地到能不能適合種植粘玉米,她和弟弟并沒有十足的把握。
弟弟劉雪來:“以前也有種過的,就是百姓家那個小園地,但是沒想到,它能加工成速凍玉米,做一個反季節銷售。”
2001年冬天,劉雪鳳放棄了餐館生意,專心要做速凍粘玉米。自己家沒有足夠土地,發動農戶種植。從小就有種植經驗的姐弟倆知道,不同品種的玉米花粉會通過空氣互相傳播,如果普通玉米和粘玉米串花,就會影響粘玉米的外型和口感。
弟弟劉雪來:“種植基地,不是說大面積的玉米都是可以種的,而是要單獨的一塊地,要防止它串花。”
葦沙河村農戶的土地背面正好是一道山,這道自然屏障阻止了其他品種的花粉進入。當找到這片土地時,劉雪鳳異常興奮。當時的普通玉米只有每公斤4毛錢,劉雪鳳決定和農戶簽定購銷合同,并制定每只粘玉米2毛錢的大約保護價。
劉雪鳳:“就是這個屯子,從這邊到那邊,挨家挨戶走,挨家挨戶講。”
農戶張鳳山:“以前我們上當受騙的太多了,合同也簽了,貨就是沒人要啊,外來的不認識的,不給我們打的,我們從來就不相信這個事情。”
連續兩個星期,劉雪鳳也沒簽上幾畝地合同。湊巧的是,她的哥哥劉學嶺正好在這個村子當小學老師。這個學校的校長已經在村里呆了近30年,非常有威望。
劉雪鳳:“跟校長談一談吧,咱們找他試試看。”
小學校長肖亞波:“我們是好朋友,他肯定不能騙我們,就是這樣想的。”
小學校長在村里是個文化人,能把他說服,其他農戶基本上都愿意跟劉雪鳳簽定合同。
小學校長肖亞波:“我把我的一晌地部簽了,大伙兒看我簽了,也想肯定不能騙他們了。”
農戶張鳳山:“到時候她如果騙我們的話,我們就找校長,他給我們擔保,出條子。”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