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座旅游城市,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多不勝數,競爭激烈。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卻憑著與眾不同的“定制旅游”,在這片紅海中闖出一片天地,畢業6年時間,他連開了4家旅行社,且生意不錯。
他叫劉璐,畢業于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如今,他除了老板的身份外,還是母校的兼職教師,下面分享劉璐的創業故事。
“厚臉皮”搶到兼職機會
2004年,劉璐每天的生活都在忙碌中度過。那年,他從老家黃岡考進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學習時,對這個并不了解,只覺得能滿世界跑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
上大二時,他就有了明確的目標:“畢業后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游。”課余時間,他和幾名同學將班上所有同學的簡歷打印裝訂好,以光谷為中心,周邊三公里畫圓,向圓圈范圍內每家旅行社投遞簡歷,希望得到兼職的機會。
盡管他們愿意免費做兼職導游,但因為毫無經驗,還是被旅行社拒絕了,經常是他們剛走,對方就將他們的簡歷丟進了垃圾桶。
劉璐并沒有氣餒,他“厚著臉皮”一次次上門自我推銷。終于,東星旅行社同意他免費跟團。他就此踏上實踐之路。每一次跟團,他用心地跟著導游學習如何跟客人打交道、如何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
不怕吃虧贏得桶金
帶了一段時間的國內團后,劉璐將目光投向了國際線路,他開始苦練英語。2006年,他接下了一個迪拜11日游的旅游團,這一次帶團,他不但收獲了客人的好評,還賺回了人生桶金:7萬元錢。
這也讓他看到了旅游行業的“錢景”。而他的踏實真誠,則成了入行的“敲門磚”。
采訪中,劉璐講起了一件事:一次他接了一個去黃山的旅游團,每天20元錢的工資。等到團員們報到時,他傻了眼,這個團全是老人,年輕的70歲,年長的已近90歲了。因為團費低,帶團難度大,很多導游都拒絕這個苦差,但他還是接下這個不賺錢的活兒。那幾天,他每天凌晨4點起床為老人安排早餐,晚上他等每一位老人都睡下后才睡。
正因為劉璐能吃苦、不計較,有責任心,許多旅游團都搶著要他帶團。畢業后,他做了4年的導游,并于2010年獲得“武漢市星級導游員”稱號,成為當時從業時間短的星級導游員。
北漂創業“死而復生”
有了充足的經驗后,2011年初,劉璐決定創業,成立自己的旅行社,他選擇在北京開拓市場。
因是次創業,他并未仔細考察當地旅游業行情,盲目地將旅行社開在了北京繁華地段—國貿大廈。當時僅房租每月就高達27000元,算上其他開支,旅行社每個月基本開支大約需要5萬元。
更致命的問題是,他人地兩生,沒有穩定客源。年,他就虧損了80多萬元,幾乎撐不下去了。為了維持經營,他抵押了在京剛買不久的房子,也賣了汽車。這些錢被他用來做市場調研、拓展業務。經過半年的努力,他在北京站穩了腳,還賺回了虧掉的80萬元。
贖回北京的房子后,他用剩余的錢在武漢投資開了一家旅行社。因為在業內的好口碑,旅行社生意一直很紅火。他趁勢又在武漢注冊了兩家旅行社。
這些年,旅游市場競爭激烈,尤其2013年新《旅游法》出臺后,劉璐在業內的幾名好友先后宣布破產,劉璐成功的秘訣何在?
劉璐稱,近兩年,“定制旅游”才開始在武漢流行。目前,武漢做定制旅游的旅行社很多,競爭激烈,這促使他不停地想新點子來吸引客戶。因先前的導游經歷,他與國內多家酒店、餐廳、汽車、婚慶等都有業務往來,“只有抓住這些客戶,才能使旅游者免受行業潛規則”。
在劉璐的旅行社,顧客可自主設定旅行計劃,如到達目的地后,打的還是坐公交,去什么酒店、景點,預期的吃住價位等。劉璐再根據旅行者的身份、年齡、喜好等,為客戶制定一條個性化的旅游路線。
創業前做足“功課”
武漢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培訓師姚先橋
劉璐大學期間跟團實踐,積累經驗;創業中遭遇磨難卻不言棄;對旅游市場的敏銳觀察力等,都值得初創業者學習。創業之路注定不平坦,創業者要學會與時俱進,成功之路各不相同,一味模仿、照搬他人成功的經驗,或許會成為自己創業路上的“坎兒”。時時關注市場,摸清客戶的真實需求,在不斷變化中創新,是每一個創業者的必修課。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