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一個多年來恒古不變的話題,每到畢業季,這樣的問題就顯得更加的突出。很多的剛畢業大學生,面對強大的競爭壓力,只能在工作待遇上作出讓步,希望可以更好的找到工作。面試的時候待遇成了一個不敢觸碰的話題。那么,求職面試的時候到底該不該談待遇呢?為什么會不敢談這個問題呢?
“今年就業競爭激烈,求職時該不該談‘待遇’?”武科大應屆畢業生小王昨日特地打電話向其表哥求教。據了解,“待遇”問題眼下已成不少大學生求職時的“心結”,記者采訪發現,四類學生對待“待遇”的態度各不相同。
未及考慮待遇
作為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武科大中南分校外語學院學生何孜淵坦言:至今還未顧及考慮待遇問題。她說,自己在求職中肯定會將個人興趣放在,福利待遇則可以讓步,“畢竟畢業前還會遇到很多機會,考研也是一種選擇”。
據了解,目前高校中像何孜淵這樣,尚在考研和就業之間難以抉擇的應屆畢業生不在少數。
不敢主動開口
與小何不同,某校市場營銷大四女生文倩將求職列為眼下的首要事情,開學僅兩個月,她已參加了三次面試。雖然她在校曾獲得過數十項榮譽,但屢次在大型企業求職“碰壁”的經歷,卻令她不敢向用人單位開口談待遇。
文倩說,她目前已和一家合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并準備簽約,可對方至今尚未向她提及待遇問題,她也不敢主動去打聽。對此,她解釋:“我對待遇沒有奢求,況且現在就業形勢并不好,能找份工作就不錯了,這也是我家人的意見。”
不談待遇怎能簽約
“簽合同前先把待遇談清楚。”某高校在讀碩士生小賈語氣堅決地說。小賈是06屆的本科畢業生,畢業當年便應聘去上海一家廣告公司工作,試用期每個月的工資是1000元,轉正后漲到了2000元。可在這家公司干了不到一年后,小賈便辭職回家,重新考回學校讀研。她說原因很簡單:“想通過讀研,給自己重新‘定個價’。”
小賈說,她當初應聘時,對方從沒主動向她介紹過上崗后的待遇,出于“就業為先,發展為重”的心態,她也未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可轉正后她才發現:雖然月薪比試用期翻了一倍,但在上海除去房租、電話費、伙食費、交通費等基本的日常開銷后,2000元的月薪已所剩無幾,一連幾個月,她都沒敢進商場。思來想去,終于痛下決心:考研跳槽。
在她看來,大學生初次求職一定要先與對方談好待遇,不要寄希望用人單位主動給你一份滿意的薪水,但要求也不能太高,能保障自己在當地的基本生活就行了,畢竟競爭還是很激烈的。
談不談待遇是態度問題
“在求職時回避待遇,弄不好反而會降低對方對自己的評價。”武科大中南分校畢業生劉統洲是市場營銷應屆畢業生,也是一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已于去年創辦了一家頗具規模的網絡服務公司,自任董事長。
劉統洲說,他在招聘員工時,如果前來應聘的優秀畢業生有意回避待遇要求,他一律不予聘用,“因為一個人不懂或不在意自身價值,這本身就是一種缺陷”。他認為,大學生求職,應自信。敢于和用人方商談待遇,便是個人自信心的一種表現,但“漫天要價”或“不斷加碼”式的待遇要求,則會令人感到好笑和反感。而求職時也要抱著與創業類似的心態,要有個人主見和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待遇問題,談與不談反映了自己對事業的態度。
大學生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擁有學歷卻缺乏工作經驗,但是,即使這樣的情況,在找工作的時候也要有足夠的自信。你的薪資待遇就是你能力的體現,不管你是怎么樣的環境也要有自信爭取自己的利益。
相關資訊